“简政放权过程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含金量不高的问题如何解决?”“一些从事中介服务的机构与政府部门存在利益关联怎样规范?”
9月底,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一场联组会议上,13个省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接受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辣味”十足的专题询问。
“虽然问题都比较尖锐,但是符合实际,切中要害,是对我们今后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深化改革的一个强有力推动。”一位参加专题询问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这样说。
体制机制不活,重政府、轻市场,外界对于辽宁乃至东北的质疑从未停止。
改变这一局面,路在何方?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座谈会上指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勇于反省是一种自信,直面弊端更是一种智慧。
身处爬坡过坎阶段的辽宁不回避矛盾,而是统一认识、兴利除弊,敢对问题叫真章、动真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乘法,辽宁的步伐行稳致远。
重拾打破体制藩篱的魄力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而早在今年的9月,我省就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在沈阳市铁西区和鞍山市试行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制订了辽宁版的《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清单之外即可为”。
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敢创敢试,一直是辽宁人的性格基因。
“事实上,从上一轮东北振兴开始,辽宁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方面都是很有魄力的,一些经验和模式现在看来依然很先进。”沈阳师范大学东北社会转型研究中心王庆明副教授,长期关注辽宁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对此他有新的见解。
一组数字很说明问题。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黄金十年”中,我省国有大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30%实现与中央企业联合重组,全省共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6家,资产证券化率达到27%。全省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面达85%。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0%。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然而计划经济进入早、退出晚、影响深的困扰一直在辽宁人心头萦绕,破除体制机制顽疾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重拾十年振兴时的信心与魄力,一些积极的要素正在形成。
辽宁的认识更统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聚焦“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简政放权、转变职能,除弊清障、优化环境。
辽宁的措施更具体:我省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长春重要讲话精神责任分工和任务分解方案》,要求全省上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辽宁的行动更迅捷:全国首批试点“三证合一”、“一照多址”、“一证一码”,出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修订全省价格目录,打破常规、敢于尝鲜,辽宁人不甘人后。
“辽宁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是今天独有的,有其特殊历史原因,但只要我们走对路、做对事,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王庆明说。
在放活市场中找出路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哪里拥有更良好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哪里就能抢得先机。在放活市场中找办法、找台阶、找出路,辽宁人说干就干。
沈阳,全省创新发展的急先锋,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很能说明问题。
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和在线监管技术平台已经正式上线运行。30多个政府部门通过这一系统履行相关职责,企业投资项目只需在这一个窗口递交申请材料,就可以在限定时间内得到审批答复。
“从拿地到办完施工许可证,以前得花四五个月时间,但现在只需一个月左右。”沈阳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赵圣杰对记者说。
投资审批涉及事项众多,事关一个企业甚至地区的发展。要把多个行政部门纳入一个平台,一口受理,并不是开一个窗口那么简单,而是对审批事项的全面梳理精简,对审批流程的再造,对权力运行的监管。
为此,我省出台了《企业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着力破除部门利益,全面理顺体系流程,作为试点地区,沈阳市铁西区和鞍山市的企业投资项目前期审批各个环节已经实现并联办理,审批环节由17个减少到11个,审批要件由172件减少到73件,审批周期由最长200个工作日压缩到40个工作日以内。
去年以来,省发改委先后两次修订《辽宁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要省政府核准的项目仅剩42项,其他项目全部实行备案管理,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
放活市场,不仅要真“放”,还要想办法真“活”。今年以来,为了提高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省政府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址”等商事制度,一再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门槛;《辽宁省定价目录》公布,实施目录动态管理,缩小政府定价范围,规范政府定价行为;集中清理与创业投资相关的审查、评价、评估等中介服务,公布保留的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向民营资本开放非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支持国有企业母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民营资本。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63万户,同比增长12%;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5640亿元,增长3%;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6万户,同比增长25.7%。
用好这只“有形之手”
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省首先做的就是向政府的权力“动刀”。
公布省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是政府向全省人民的承诺。今年8月,这一清单公布,最终纳入的行政职权共1928项,精简比例达55%。而在取消调整的411项行政职权中,不乏涉及住建方面的资质资格认证、财政专项基金分配,以及医疗技术准入审批等“含金量”很高的审批事项。
从“给群众端菜”到“让群众点菜”,政府简政放权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乘法。
放权,政府并不等于做“甩手掌柜”,该出手时还要出手。
一段时间以来,省发改委一直忙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实实在在支持。大连西姆集团具有丰富海外市场经验,想为辽宁企业走出去建一个网络平台,又担心企业行为得不到信任。这一想法马上得到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搭桥,这个平台更容易发挥作用,这也是政府该干的事”,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政协委员卢松认为,简政放权,政府不要管企业大院内的事情,但要多提供服务,建立完善的机制。
在这方面,政府的工作也是亮点频现。
建立并完善PPP项目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拟采用PPP模式项目共501个,总投资5600亿元。
建立100亿元的辽宁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增加对我省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投入,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不做运动员,专职当好裁判。我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制定公布市场主体监管职责目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实施信用约束惩戒的“黑名单”制度。
把“有形之手”放在该放的地方,打通一个个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公共服务的“盲点”。政府与市场各就各位,各安其职,共同护佑辽宁经济航船乘风远航。
版权所有:信用中国(信阳.平桥区)
主办:平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